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服务指南 | 国(境)外交流成果 | 国(境)外客座教授介绍 | 下载中心 | 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服务指南 
 国(境)外交流成果 
 国(境)外客座教授介绍 
 下载中心 
 学校首页 
培训学习
2016赴美大学交流感悟——服装学院 景乔松
2016-10-17 15:44  

赴美交流项目的体会和感悟

    2016年8月15日至9月3日,我校师生一行5人,由我带领,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朱尼亚塔学院(Juniata College,后简称JC)参加了为期19天的交流学习。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们参观了朱尼亚塔学院的校区以及其拥有的软硬件设施,加入了美国的大学课堂,参与了关于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大学教育的研讨活动,对于朱尼亚塔学院的教学理念和美国大学的教育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此外,4名同学还真正融入在当地的美国家庭并参与了开学季中的艺术体验以及露营等等学生活动,对于美国普通家庭以及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有了亲身的体验。我们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交流学习机会,尽管同学们在交流学习过程中有过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有过对文化差异的一些困惑,但经过自身的努力,每一名同学都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交流学习的各项任务。她们的努力和出色表现,赢得了美方同学和老师的肯定,成为了这次交流活动的亮点,也为两校后续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此次交流,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认为收获良多,不虚此行。下面,我就基于自己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谈谈此行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和指正。

     

上图:同学们在美国的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合影留念

一,美国大学的教学理念,通才教育理念下的人性化教育

    在朱尼亚塔学院的这短短两周,虽说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朱尼亚塔学院,乃至整个美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还是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美国大学的特点,个人认为比较突出的有两个,第一是通才教育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体系;第二是美国高等教育非常讲究人性化,针对不同学生可以有非常个性化的,差异明显的学习道路。这两个特点,可以说是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共识,对于整个行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也恰恰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1. 通才教育的理念贯穿始终

    去美国之前,就曾经听到过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通才教育”。可具体上通才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如何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确实一知半解。这次去到朱尼亚塔学院以后,通过亲身的课堂感受以及与美方老师的沟通和探讨,我才算对通才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才教育其实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现代观念。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但是,具体的个人由于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易于被取代,日见微弱,日趋局限,因而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这样就容易使自己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份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因此,要适应这种高度整合化的社会,劳动者仅仅只具有某一项专业的技能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这一项技能,只能支撑某一个,或者某一类较具体的专业岗位,很容易被取代,适应性很差。而且,当产业一旦发生调整的时候,将很难渡过阵痛期,成为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的一类人。

    通才教育,则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兼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处理压力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成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拥有足够的“情商”,善于处理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职场人”。 学生将不仅仅从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中受益,而是从自己较高的人文素质中,受益于整个的职业生涯。

    通才教育的理念,贯穿到了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小学开始,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便十分重视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传授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几个寄宿于美国家庭的同学普遍反映,那些美国家庭的孩子,在知识的了解和数学运算的能力上,都不如中国同龄的孩子,但是他们普遍的求知欲很强,遇到事情喜欢刨根问底,喜欢去探索。在整个的中学阶段,美国不会分文理科,每一个学生,都要兼顾学习文理科的知识,并且很多的作业都是跨学科完成的,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上图:团队全体成员与寄宿家庭的成员合影留念

    在大学阶段,中美高等教育的理念也有这明显的差异。以我所在的服装学院营销教研室为例。我们在撰写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乃至构件专业,设置课程的时候,更多是以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出发,研究企业的具体岗位职责。再依据岗位的职责,构建出要胜任这个岗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然后在依据应聘者需要具备的技能,开设课程,设定课程标准。这样的一种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还是具有能胜任岗位的专业知识,在来到企业以后能迅速的适应岗位。以服装营销的专业方向来举例,主要的课程是市场营销,服装材料,终端运营,品牌策划等等。

    然而在朱尼亚塔学院,课程的设置则与我校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个明明是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却需要在一些看似和该专业无关的课程中选择5门来学习:外国文化,历史研究,定量分析,社会学,文法和写作,哲学,交际与礼仪,政治与国际关系,总共占据近20个学分。这样的设置让我感觉十分意外。在与该校副校长Lauren Bowen女士交谈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她。

上图:副校长Lauren Bowen女士(左起第五)亲切接见了团队所有成员

    当时我问她:“您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很多文科的课程,这些课程占据的学分比例较大(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一共165学分,这些课程占据了12.5%左右的比例,如果学生再选一些文科类的公选课,那么这个比例可能达到15到18%),您有没有觉得比例是不是有些过大,会不会影响到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

    她当时回答我:“我们不想仅仅只培养一名成天工作在电脑面前的程序员。而是要培养一名能沟通协作,服务于团队,会观察生活,懂得社会人文的软件行业工作者。这样的方案会对他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好处。至于软件的专业课程,学校里教给他的很可能只是他今后职业生涯运用的一小部分,不过剩下的他可以自己继续学习。”

这样的一种理念,跟我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我校因为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的领域非常重视专业性实践性。我们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是要让这门课程尽量专业一些,能保证学生学习到该领域内相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让这门课尽量和实践接轨,保证学生在毕业后来到企业能尽快的适应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样的设置应该说符合我校目前的学生层次以及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但在不久的将来,我校有望升本成功,成为一所高等职业本科院校。虽然仍然是职业院校,但是本科的教育和专科的教育还是有所区别。本科院校的教学,在保留职业教育属性的基础上,应该适量加入一些其他的课程来培养学生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更强的科研能力。在这时,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升本过程中,乃至升本完成后,我校可以适当的,逐步的在教学和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通识课程,鼓励理工科的同学有意识的选修一些文科类课程,鼓励文科的同学有意识的选修一些简单的理工科类课程(学习一些的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应该会对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未来我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既是一名专才,也是一名通才。既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充分施展,也能在跨学科,跨专业的领域如鱼得水。如何将我校专业教育的优势,与通才教育的模式融合起来,应该是我校未来在教育教学领域可以着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2. 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教学方法

上图:妙趣横生的陶艺课堂

    美国的课堂当中,由于人数相对中国的课堂较少,教师可以更从容,更为方便的关注每一名上课学生。在我参与的几个课堂当中,教师都会在第一节课程的时候,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一份详尽的资料,叙述本课程的重点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时间表,以及考察安排。在看了这份资料以后,如果觉得自己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寻求帮助。

    在一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也有不同层级的安排,针对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觉得学有余力,教师就会给他额外的阅读资料,或者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而如果学习较为吃力,教师则会主动与学生联系,在课外的办公时间进行指导,并且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在小组作业时,会安排他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一个组,以便能让他有机会寻求帮助。在最后的期末论文写作或者期末作品的制作上,教师会与每一位学生商讨具体的考察办法,而不是把统一的考察作业或者统一的考卷直接布置给每一名学生。以我上的陶艺课程为例,教师最后的期末作业是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件陶艺作品,然而作品的难度有比较大的区别:学习能力较慢的同学,可以选择做茶壶,茶杯,花瓶这样相对简单的作品;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则可以去挑战陶人,一些形状复杂的小工艺品这样更难以制作的作品。对这样的操作方法,我有一些疑问,并在课后询问了相关的教师。我的问题大致是这样的:不一样的考察题目,不一样的考察难度,可能使得有相同分数的学生,其实能力的熟练程度并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选择了简单难度的学生赢得了较高的分数,而选择高难度的学生分数相对低些,但很可能让这个得较高分数的同学选择高难度的作品,不一定比刚才那位同学做的更好。这样的手法难道不会让人觉得分数不太公平吗?而这位老师却认为我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首先,他设置作业难度的时候,专门设置了一个系数,学生最后的得分还要乘以系数才是最终分数,因此高难度的学生的得分,由于有系数加成,所以相对得到了一定的照顾;第二,美国的学生大多对于分数并不是特别在意,而更加在意的是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学到的经验,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如果一名学生选择了难度较大的题目,但分数并不是太高,他其实并不介意,而是更在意在这个困难的课题中哪些地方他没有做好,以后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这样的问题。我又在接下去问了另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如果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和表现,那么请问奖助学金的评定如何能确保公平公正呢?”这位老师的回答则让我感到了美国教育的细致与周密:他说每一名学生,除了成绩之外,在学期结束时,还会得到老师的评价,详细的阐述这名学生在这门课上,课堂和课外作业的表现。所以,奖学金的评定除了要参考成绩,还要参考教师给出的评语。这样做,显然增加了奖学金评定的工作量,但是更加有助于科学和合理的评价每一名学生。

上图:陶艺学生留下的各种作品

    短短的课堂经历,使我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有不足,尤其是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也许中国的课堂学生数量更多,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大,使得一些老师放弃了使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转而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和教学内容针对所有的学生。这样做也许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也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后进的学生,如果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制定符合他们能力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给予他们施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更有挑战性,创造性的课题。“总而言之,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这就是我课程的成功。不同的人的能力总是有大有小,但是如果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不断达到并挑战下一个目标,最后总能获得成功。也许不同的成功也有程度的区别,但不断成功的人都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位老师的话代表着很多美国教育工作者对于个性化教育的推崇和深刻理解。然而要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考察方式上,乃至整个教育的理念上,都需要 不小的变革。

二,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以教师为龙头,以包容为特点,重视体育精神

    在JC校园居住的这14天时间,我有很多的机会去接触美国大学的校园生活。因此,对于校园文化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我也十分有幸的出席了JC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与JC的师生广泛的探讨了很多关于校园文化的话题。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在全球一直是独树一帜,我认为有三个主要的特点,也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大学的地方:

1. 美国的校园文化以教师为龙头,通过教师带动作用形成很好的校园文化

    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播者都是学生,校园文化的活力主要来自于这群有活力的年轻人。然而,在美国的大学,教师被认为是校园文化的真正带头人,校园文化是否有活力,取决于有没有一支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JC这所大学提倡的是一种大家庭,大社区式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不论地位,职业,年龄,性别,都是平等的成员;每一名成员,无论在哪一个岗位,都尽自己努力维护好这个大家庭和社区的利益;成员之间在交流时坦承,和睦,彼此尊重。(这与我们中国人的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有相似之处)教师被认为是这种文化的第一实践者和传播者。

上图:布置的井然有序的“校长野餐”的现场

    在JC, 每一个学期开始前一天,有一个固定的全员活动,就是著名的“校长野餐”了。校长会出资,请人在学校的草坪上提前布置好野餐的会场,准备好食物,邀请每一位学校的教职员工前来就餐。就餐地的旁边还会设置很多的亲子活动,以便教职员工带孩子参加和娱乐。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20多年,其目的,就是增加JC这个大家庭当中每一名成员的相互了解,增进感情,也给假期中没有见面的老师在开学前一次相互交流的机会。

    我作为被邀请的一名客人,参加了这次野餐。最开始,我还是比较拘谨一些,毕竟不认识太多的人,也不熟悉活动的流程。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很多老师发现了我这个陌生人,主动的上来与我攀谈,并带领我去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在整个野餐期间,我观察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1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相互认识的,每一个人与其他的人似乎都能找到很好的聊天话题,这个野餐会过程中,每一张桌子的人都聊的很起劲儿。

2 座位是随机选择的,并没有按照院系,职称,或者职务而排列起来。有的老师甚至不断的换座位,和更多的人交谈。

3 有几名刚加入学校的老师,在整个野餐过程中受到了所有人员的照顾,有很多人向他们介绍学校的设施,周围的环境。有人在问他们的生活起居是否满意,有人在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这些新老师很容易便融入了整个野餐的氛围。

    这样的一些行为,完全是老师们自发的行为,看得出他们已经非常习惯用这样友善的态度对待其他人。这个野餐活动,让我充分体验了JC的教师们如何承担着校园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在时刻践行大社区,大家庭般的校园文化。这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果也是秉持这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逐步接待并且赞同这样的校园文化,从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最终受益者。

2. 包容性是美国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

    JC是一所规模不算太大的大学,学生总数约为1700人。但是,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居然高达324人,比例接近20%,这比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还要高。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外国的留学生来到这所不那么出名的学校,来到这个相对比较偏远的小镇呢?包容性很强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1700多人的学生规模,JC居然有大大小小接近200个社团,其类型包罗万象。有学习研究型的,有体育活动型的,有社交型的,有业余爱好型的,甚至还有社会公益型的。这些社团,有的规模很大,有接近200人,比如学校的美式橄榄球社团;也有的社团就只有3名成员,比如一名厄瓜多尔的留学生发起的印加文明研究社团。而要成立一个社团,需要社团的发起成员撰写一份报告,详述成立社团的目的,社团的主要活动和主体成员,并把这份报告提交学生管理部门。只要社团的主体活动是健康向上的,社团的目的是明确的,报告一般都会获得批准,社团就会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另外,JC还有一个专门的‘language emotion’的项目,专门邀请外国文化社团的成员参加。项目的主要内容是让这些有着外国文化的留学生,参与到当地中小学的课程教育当中。这一方面增长了当地的孩子对于外国文化的见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外国留学生融入当地社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提供了好的机会。这些外国文化社团的成员,会专门为这个项目留出时间,而项目的餐饮费用,食宿费用,车旅费用,则由JC和涉及项目的中小学共同承担。

上图:同学们和‘language emotion’项目的部分成员合影

    这个项目体现了JC的社团对于外国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也极大的激发了留学生们对于当地文化的兴趣,给他们提供了服务校园,服务社区的机会,很受留学生的欢迎。很多的留学生也把这个项目看成自己锻炼英语,提高交流表达能力的好机会,有一些毕业后立志做一名老师的同学,更是得到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个人认为,这个项目对于我校来说,有着不错的借鉴价值。随着我校升本步伐的逐渐加快,外事工作的节节攀升,外国留学生的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些留学生,如果能真正走出校园,参与到一些社区的服务工作中,对于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高中文水平,甚至在中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将非常有帮助。

3. 美国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精神非常推崇

    初到JC时,一个很深刻的印象便是他们的体育设施非常完善。作为一个学生数量只有1700人的大学,他们有一个美式橄榄球场,一个棒球场,两个足球场(一个训练场,一个比赛场),四个网球场,若干篮球场,还有不少健身的设施。在学生的社团当中,体育方面的社团也是非常多,200多个社团中有接近40个体育社团。大学中的体育活动更是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此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是积极踊跃,特别是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明显要高于中国的大学生。很多同学都是一下课,放下书包,便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

上图:JC的美式橄榄球场地

上图:JC的网球场地

    除了大学,中小学对于体育的教育也是丝毫没有放松。在亨廷顿的最后一天,我还十分有幸的观摩了一场当地足球比赛,比赛双方都是中小学生。在每个周末几乎都会有这样的足球比赛,当天足球场的停车场会感觉非常拥挤,因为几乎全镇的人都到场观摩,现场的家长们都会饶有兴致的为自己的孩子加油鼓劲。

上图:当地中小学生的足球比赛

    尽管我校对于体育活动也是非常的重视,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更是激发了我校师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热情,但与JC校园文化中对于体育精神的推崇,以及JC的学生参与体育的频率相比,我们还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是单单在大学阶段产生的,而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比不上美国。在中小学阶段,我们很少把体育教育看的和文化教育一样重要,基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学生就很少有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对于美国的孩子来说,参加体育锻炼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擅长某个体育项目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而在中国,这样的感觉并不明显。很多家长会为了孩子考100分,或者钢琴过了八级而欢欣鼓舞,却很少有人为了孩子擅长某个体育项目而开心。用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来讲,体育又不能当饭吃,身体素质过得去就行了。

    我把这样的观点与寄宿家庭的那位家长作了讨论,他非常不认同。他这样说,体育虽然不能直接的带来文化成绩的提高,也有可能不能作为成年以后的职业技能,但是没有体育的教育绝对不能算成功,因为体育能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多课堂都无法得到。他继续讲到,有的人认为体育的功能就是提高身体素质,但我认为体育的首要作用是锻炼学生的心智。在体育中,学生能潜移默化的锻炼自己的求胜欲望,拿足球来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球队输掉比赛,因此,他会为了赢得比赛而拼劲全力。经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希望比别的孩子差,他会尽可能的做的更好;另外,体育还能锻炼孩子学会团队合作,理智的接受挫折。没有一支足球队能赢得所有比赛,当自己的球队输掉比赛的时候,孩子如果能正确的面对,就是一次很好的挫折教育。基于以上的原因,美国的很多学校,很多家庭,都非常支持和重视体育教育。

    想到我国很多地区都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日益下降,很多地方的体育考试标准一降再降,还有一些的大学生心智不健全,抗压能力低下,经常有极端的行为,这些都可能与我国体育教育还不够重视有关。根据我平时上课时对于不少同学的了解,我校还有很多的同学平时没有经常性的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当中甚至有好多同学,除了体育课就几乎没有踏足过运动场。而要想真正从体育活动中受益,光靠大学的体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当然,我校是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能做的比较有限,更多的是需要从教育的上流,也就是中小学教育入手。我校则可以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设更加丰富的体育选修课程,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体育社团,提供条件更加优越的体育场馆等等。另外,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当中,可以设立更多的集体体育项目,在每个学员推出学院体育之星的评选活动,对于体育尖子实施更多的操行分乃至公选课学分的奖励。在全校几乎没有课程的周二下午,利用我校优秀的体育老师资源,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太极,健美操等等的社团培训和指导活动。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崇尚体育锻炼的校园文化,使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也使更多的同学放下电脑,放下手机,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

三.美国之行的感悟

    在美国短短的19天,我深刻的感觉到美国是一个国民综合素质很高的国家。这里的大部分人遵守秩序,待人热情。大多数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很多人家门前,很多组织机构的正门前,都插着美国国旗。在纽约,波士顿,费城这样的大城市,交通秩序非常良好,很少看到不文明驾驶行为。每一处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而且对于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在亨廷顿这样的小镇,街道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居民关系非常融洽,人们甚至不用锁车,不锁房门。这与我去美国之前的想象有很大的出入(当时听闻了好几起枪击案件,让我对美国治安状况有所担忧,也对美国大城市的秩序有所怀疑)。

上图:山边的静匿小镇亨廷顿,JC的所在地

上图:华尔街上到处可见美国国旗

    在与JC的几位留学生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谈到愿意在毕业后留在美国试着找一个工作,尝试留在美国,这让我很有感触。美国的繁荣,领先的高等教育贡献了太多。众多的高层次人才,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之后,留在了美国,在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的同时,将美国带到了世界霸主的位置。有人曾开玩笑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像是人才收割机,将全世界的精英都收集到了美国,为美国的繁荣和富强服务。依靠着强大的高等教育实力,美国独享着全球最丰富,最高级的人力资源,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上图:哈佛大学中哈佛的雕像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的大门

上图:帝国大厦上俯瞰整个曼哈顿岛的全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了美国最大的,也几乎是唯一的竞争对手。中美两国的大多数国民其实都十分清楚的意识到,由于中国的崛起,两国的全面竞争将不可避免的拉开序幕。“中国梦”和“美国梦”谁能成为影响世界,造福国民的梦想,中国和美国谁能赢得竞争的先机,国民综合素质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美国期间,也有一些美国人问我是否相信中国能在未来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强国。对此,我抱有充分的信心,但也清醒的意识到差距的存在。依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也许,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也能拥有不少自己的航空母舰,我们的军队也能和美国叫叫板,成为一只令人震慑的力量;但是,只有当中国的国民综合素质真正赶上美国,才是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那一天。而国民综合素质的差距,才是两国目前真正最大的差距所在。

    作为高等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正视差距的存在,学习对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创新,培养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的优秀人才,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这次美国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和体会。结束交流之旅,回到本职岗位,愈发感到责任重大,不可迁延枉顾。踏实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做好每一个教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不断追求专业的前沿,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服装学院 景乔松

2016年9月26日

关闭窗口
外事办 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