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查档须知 | 业务指导 | 资料下载 | 档案利用 | 档案查询系统 | 纺织历史文化 | 学校首页 
 首页 
 查档须知 
 业务指导 
 资料下载 
 档案利用 
 档案查询系统 
 纺织历史文化 
 学校首页 
纺织历史文化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的变迁
2017-05-25 13:39 吴静 

一、创立概况

1.时代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华民族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大后方。

四川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上海、南京、广州、武侯等工商大埠相继沦陷,沦陷地区的部分资本、技术、设备内迁,反过来又造就了四川轻工业发展的有利趋势。学校首任校长刘贻燕发表讲话时称:“为了防止战时轻工业,推广农村工业,同时也为了给今后建设现代化国家预储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成为迫切的需要。”与此同时,本地与流亡来川的失学年青愈来愈多,“而在抗战建国期间,又急需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了培养这般失学的青年,并在最短期内造就此项技术人才起见。”国民政府教育部于是决定成立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中央技专)。刘贻燕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讲:“政府为了建国的基础,适应抗战需要,特致力于国家生产力量的培植。本校的成立,实是应运而生,本校的使命和任务,正是正对着抗战建国而来。”可以这样说,“国立中央技专技艺专科学校是抗战的产儿,也是建国的希望之所寄。”

2.筹办经过

1939年1月23日,教育部函聘刘贻燕为国立中央技专技艺专科学校筹备主任。

1月24日,租定重庆雷公咀8号为筹备处,即日开始办公。

1月26日,刘贻燕亲赴各处查勘校址,并接洽合作机关。发现“当以乐山地局与岷雅二江合流的要道,物产既丰,工业亦有发展的可能,地带比较安全,于教学甚为适宜。且据教育部规定本校办学要点,各科应分别与同性质之生存事业机关合作的原则,本地有嘉乐纸厂,龍興机丝绸厂,新興化学染炼厂,及正在筹备之永利公司分厂,和我们学校的造纸、染織及農産制作等科都用密切的关系。”经接洽合作机关,征得教育部同意,最后决定在乐山建校,将校本部设在乐山嘉乐门外江云寺,即乐山城北浩儿梁站右侧。

2月21日,中央技专登报招生。招生简章规定招收高中毕业生,男女兼收。考区分别设与重庆、成都、嘉定、贵阳、桂林、城固。计划招生总数250人,报考学生600余人,后经考试录取230余人,实际报到人数215人。

4月1日,筹备处向教育部报告筹备完成,呈请撤销筹备处正式建校。设农产制造、造纸、染织、皮革、蚕丝五科。其中,农产制造、造纸、染织三科为便利与嘉定、嘉乐纸厂、永利公司、酿造工厂及龙兴、新兴等染织厂合作设于乐山,皮革科为便利与四川建、教两厅及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共同合作设于成都,蚕丝科为便利与四川丝业公司之制种缫丝等厂及四川省立蚕丝改良场合作设于南充。

4月6日,刘贻燕由渝赴蓉,指示制革、蚕丝两科一切事宜。

4月13日,教育部正式行文批准成立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并函聘刘贻燕为校长。同时令即撤销筹备处。

4月18日,刘贻燕校长到达乐山校本部。

4月20日,中央技专学生正式报到注册。

4月24日,中央技专正式行课。

3.组织机构

根据《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组织大纲》规定,在校长之下,学校的主要机构设有教务、训导、总务三处,每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下设注册组、出版组及图书组;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课外活动和体育卫生三组;总务处下设文书、事务及出纳三组。另有校长室和会计室,校长室设秘书一人,会计室设主任一人。

农产制造、造纸、染织、皮革、蚕丝各专业科,每科设科主任一人。

学校的组织大纲还规定设立校务会议。校务会议为学校商议决定重大问题的权利机构,由校长主持,参加者为教务、训导、总务处的主任、会计主任、各专业科主任,以及教授和副教授代表二三人。会议审议学校的预算、重要的建设和设备的购置,议决各科的教学和实习事宜以及制定规章制度等。校务会议下又设经费审核、图书仪器、体育卫生、课程编审、考试及公费审查等委员会。校务会议每学期开常务会一次,必要时由校长召集临时会议。校务会议的决议必须有出席者过半数同意方可。

4.艰辛创业

中央技专创立伊始,正值抗日战争烽火连天、如火如茶之际,办学极其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经费严重不足。建校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划拨给中央技专经费仅为十万六千元,开办费三万元,设备费五万元,“一切事体之进行难免感觉拮据。”第二任校长周厚枢在中央技专三周年纪念会上也谈到这个问题:“本校每科都可自成一所单科专门学校,这样的单科专门学校,在抗战以前动辄以数十万元计,或像国外的以数百万元来装备他,还未必十分充实;我们在此物价极度高涨、经济极度艰难的时代,五科在一校之内同时并举,如何办得成,毫无凭藉的我们以这点经费来办这样注重实习又动辄需钱的五科专校似乎不可能…也许要当为一件滑稽的事。”后来,尽管各年经费有所增加,但任然赶不上物价的飞涨。

由于资金的困难,学校无力兴建校舍,建校之初仅仅只能暂借乐山嘉乐们外的江云寺办学,迎接来校师生。作为学校第一校址的江云寺,仅有平房数十间,破陋狭小,完全不敷教学之用。办学第一年即将皮革科寄办与成都弘立华西协合大学,将蚕丝科寄办与南充蚕丝高级职业学校,江云寺校本部仅勉强解决农产、染织、造纸三科的教学和师生的住宿需要,后又几经周折租用嘉属联中校舍、乐山蚕种场、夹江蚕种场等地,置够女儿山下的原大业部厂区勉强支撑办学。直到1940年春,在外寄办的皮革、蚕丝两科方始回归乐山教学。到1949年止,学校一直没有建立起至今稳定的办学地址。

其次,伴随经济困难而来的是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且不易购置。教学所需的专门性质的图书、仪器以及实习器材,“平时在国内就很少见,战时更加不易购置。”国民政府教育部曾于1939年、1940年划拨三万美元向美国订购教学器材。学校本打算通过缅甸、云南运回四川,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仰光陷落,希望终成泡影。在此情况下,学校并不灰心,再接再厉,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从上海采购;一方面尽量利用本地条件制造;再一方面则多方匀购、商借。学校曾向许多大学匀购药材,借用仪器;向国立编译馆及其他私人借用图书,又向航空署领取超龄飞机头作为原动机以供教学使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设备才勉强得以初见规模。

此外,战争时期,师资亦难于罗致。四川虽是战时大后方,文化精英云集于此,但是由于“近来后方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我们所需要的专家教授尽为所争聘,且一般专家的心理,专科不如学院,学院不如大学,大学不如工厂,况且我们的学校既无赫赫有名的老牌子,校址又僻在川西乐山,所以聘请教师的经过,成为一页最痛苦的历史”(继任校长周厚枢语。)故而,学校对于延聘教师一直是煞费苦心,直到1942年学校才聘请到了一批乐育为怀、学验均富的专家到各科任教。

可知,学校在创立之初,即有别于同时代的其它学校,肩负着非常之重任,面临着非常之艰难,进行着非常之努力。学校创业维艰,既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诞生,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

二、教学概况

1.办学宗旨

中央技专成立时,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学校“以教学应用科学,养成专门技术人才,发展生产事业宗旨。”1939年7月7日中央技专庆祝抗战建国两周年纪念暨补行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刘贻燕谈到校址选择时说到:“教育部此次为矫正学用不能相应之弊,特规定各专科学校应设于生产所在之地,必须与生产事业机关取得合作,使学生得有参加实地练习机会,增进实际技能。”校址设于乐山,就是考虑乐山轻工业有基础,各专科均可与生产密切联系。可见,学校打创立适应了生产事业的实际需要,校址的选择顾及了与生产事业的密切联系,紧密联系了学校办学的宗旨。1942年4月中央技专建校三周年纪念时,第二任校长周厚枢亦谈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问题:“我国训练技术人才,有各项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工厂里的时候,技术多半还能应付,态度亦颇服从,但因科学的基础不够,入厂后,往往能处常而鲜能处变,能用手而鲜能用脑,能服从领导而不善指挥技工,所以常感美中不足。又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去担任技术工作,虽有科学和领导才能的修养,但因技能不够熟练,往往不能亲自动手折服技工;又因态度易于矜骄,往往不易接受他人的指使,或不安于小范围低级的地位和待遇,所以入场后也不易收到美满的结果。现在技专的教育,就是要锤炼青年:在课程方面,具有各科深厚的科学基础和熟练应用的方法;在修养方面,具有刻苦耐劳、忠实负责和能令复能受命的服务道德;在技能方面,具有工程师的才能和技工的身手,能自营小工厂,复能管理大工厂……”学校还提出了四字校训:“切实”和“创造”,借此勉励学生在校能切实地学,能创造地学;离校以后,能切实地做,能创造地做。

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央技专提出了自己的训练目标:“使具有各项基本可行切实之根底,使具有各专修学科理论之基础及切实操作之技能,使具有创办小规模工厂及自营生产之能力,使具有从事大规模工业之知能,并使具有设计经营与科学管理之能力,使具有研究之能力,以期促进新工具及新方法发明,并期向农村推广,以改进农村制造及各项旧式工业,使农村逐渐工业化,使具有正确之思想、领导之才能,及耐劳苦、负责任、服务忠实、服从命令等习惯。”

故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习实验,体现在教学安排方面是上午多在教室上理论课,下午多往实验室和实习工地实习。除平时学生常于本地各工厂取得联系参加生产实习外,学校还规定:二年级学生必须在寒暑假中有教师带领来到夹江、犍为,五通桥等地工厂去参观见习;三年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重庆、成都、资中、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地的工厂做2至3月的实习。

在这个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当时学校的办学宗旨可概括为:培养“手脑同时训练,理论与实践并重;制造与管理兼长,能令复能受命之技术人才。”这样的办学思想,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符合高等教育中专科层制的教学要求。

2.学制变化

学校创立伊始,按照《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办法要点》规定采用两年制。后来因为“肄职期间太短,短能传习颇感不敷”,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从1940年起呈奏教育部改为学制三年。

3.学科设置

学科设置是办学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央技专为“培植专门技术人才,以为发展生产事业之准备,”于1939年创办时开设了农产制造、染织、造纸、皮革、蚕丝五科。“因为要谋与各有关生产机关联络或合作,”所以各科设立的地点十分考究。乐山原有嘉乐机械制纸厂、永利公司筹建之乐山分厂及染织厂数家,规模宏大,基础稳固,故此中央技专将农产制造科、造纸科、染织科设置于乐山;而“蚕丝试事业,在川省境内素以南充为中心,有丝业公司所设立之丝厂,四川省政府设立之蚕丝改良所”,因此建校之初中央技专将蚕丝科寄设于南充,至于皮革科,“成都私立西华协合大学很有研究,而川省的教建两厅亦有与其合作办理训练中级皮革技术人员的计划,”所以中央技专技专将皮革暂寄设于成都私华西协合大学内。至1940年春上述两科才迁回乐山教学。

1941年秋,染织科教育部批准改为纺织染科。

1942年秋,皮革科扩充更名为化学工程科。学校任然保持五科建制。

4.课程安排

中央技专开设的三年制各科分别都用严密的教学计划,实行课时和学分制相结合,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偏重公共必修学程,第二年公共学程和专修学程各半,第三年完全为专修学程。”根据1940年课程表记载,当时的课程安排为:

国立中央技专技艺专科学校1940年各科课程表

公共必修

农产制造科专修

造纸科专修

染织科专修

皮革科专修

蚕丝科专修

三民主义

农业概括

植物学

织物原料

制革概论

生理学

国文

生物学

造纸机械

图案画

皮革组织

栽桑学

外国文

微生物学

纤维化学

色彩学

制革分论

养蚕学

数学

酿造学

纸浆及纸张检验

织物组合学

微生物学

蚕体解剖学

物理学

国产制造

加工纸制造学

染料化学

制胶学

昆虫学

机械制图

营养化学

纸浆制造法

织布学

毛皮染色

蚕种学

机工学

农产品分析

纸张制造法

印色学

制革整理工程

蚕体生理学

工程概论

畜产制造

纸浆打练法

织物整理

特种鞣革

煮蚕学

工业组织及管理

油脂制造

人造丝及其他纤维素工业

织物设计

制革工厂设计

蚕业绪论

军事训练

特种农产制造

造纸工厂设计

漂练学

专题研究

制丝原料

体育

糖及淀粉制造

专题研究

织物分析

工厂实习

普通化学

发酵食品制造

染织工厂设计

农业大意

有机化学

酒精工厂设计

专题研究

土壤肥料学

定性分析

专题研究

气象学大意

定量分析

蚕体病理学

工业化学概论

蚕体遗传学

化学工程学

制丝学

外国文选修

蚕业经售

绢丝化学

织染大意

制丝机械

生丝检验

屑物整理

专题研究

各科的公共课共有19门(含选修课1门),其中:基础课8门(三民主义、国文、外国文、数学、物理学、军事训练、体育、普通化学);技术基础课10门(制图、电工学、机工学、工程概论、工业组织管理、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工业化学概论、化学工程)。各科的专业课程则因专业需要而定,多则25门如蚕丝科,少则11门如皮革科。

担任教学的教师除聘请的专任教师外(学校先后有百多位教授、副教授担任教学工作),并聘有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抗战期间迁峨眉研究的工作,对于指导学生改良土产及旧式工业,尤为致力。”因此,教学质量较高,毕业学生多数能在对口的工厂和科研单位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5.实验实习

为贯彻落实办学宗旨,学校特别重视实验实习、科研工作和为发展生产服务。根据《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概况》(民国31年12月版)记载:学校共建有造纸、造革、漂染、机织、酿造、造丝等实习工厂六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工业分析、农产品分析、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实验室九个。另外,学校还租得乐山蚕种场、夹江蚕种场、川南蚕种场研究所等供学生实习使用。其中,乐山蚕种场规模最大,有蚕室五十四间,其他房室七十余间,桑园四百余亩。各实习场所基本具有相应设备,除供学生实习外,并生产相应产品,成效显著。据1947年《本校概况》记载:学校各科实习工厂能生产轻革、重革、皮毛、油漆、颜料、各类纸张、毛巾、床单、印花布、改良生丝、改良蚕种、各类农产品等。蚕丝科附设蚕种场一个,每年春、秋两季共制“改良蚕种”3、4万张,发售到乐山、峨眉、夹江、洪雅、眉山一带,对当地蚕丝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川南一带颇有声誉。农产制造科实习工厂对“全花酱油”和“乐山口里香”(一种甜酒)的酿造和研究,都作了一定贡献。纺织科以川南保险伞制造厂、造纸科以嘉乐纸厂为实习基地,学以致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中央技专为了弥补校内实习的不足,加强了和校外各公立私立工厂的联系与合作,以供学生前往实习。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学生校外实习及参观规则》,以此严格督促和规范学生参与实习实践。这对当时学生学用结合,培养专业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变化

1.校址变迁

1940年春,省立嘉属联合中学为躲避日本空袭,迁往夹江,中央技专租得其校舍暂用,地址在徐家㻞(今乐山一中校址)。同时,学校又租得牛洱桥之华新丝厂茧库。校址由此扩大为三处:徐家㻞作校本部,江云寺作为实验室,华新丝厂作为学生寝室。另外还租得乐山蚕种场和夹江蚕种场以供学生实习之用。

抗战胜利后,许多内迁院校纷纷迁回旧地。在此形势影响下,1946年初中央技专师生向往东迁,成立了“全校师生请求迁校大会。”该会提出迁校理由,拟就迁校报告,还派代表赴渝要求教育部同意迁往南京或无锡等地。风波扰攮一年之久,终因教育部以“本校系战后设立,奉委座令仍留川设校”之理由未同意迁校,逐渐平息。

1946年11月29日,学校召开行政会议,讨论购置大业公司房地产事宜,并组织了“新校舍接受迁校委员会。”大业公司系当时的印币公司,位于乐山女儿山山脚,岷山前横,峨山西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占地126.02亩,房屋约5427平方米,均为高平房,但比较分散。1947年教育部划拨经费,购置了乐山大业公司全部房地产。1947年6月学校全部迁入这个校址(即今乐山四中校址。)江云寺改作职工眷属寝舍。

2.校长更迭

1939年4月25日,刘贻燕被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任命为中央技专首任校长。12月6日,其又被行政院任命为西康省建设厅厅长,因此离校。刘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理学士,曾任北京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等职。刘贻燕校长在校时间虽不足一年,但从学校筹建到初办,直至确定办学方针等各方面,都颇有劳绩。

1940年4月24日,周厚枢到职,成为中央技专第二任校长。1944年3月离校,在职四载。周厚枢校长尽力充实学校设备,诚意延聘师资,成绩突出。但任职期间,曾挪用公款经商,事情泄露后引起师生愤怒,学生罢课,两次到教育部告状,最后周厚枢被迫下台。

194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四川大学教师兼化学系主任张仪尊为校长。张仪尊校长学者风度甚浓,短于人事组织,1945年自请辞职。

1945年,马杰作为第四任校长来校。是年日本投降,教育部命令停止招生,待现有学生毕业后即停办。这一决定虽然半年后又改正,但对学校办学信心影响很大。外省籍教授纷纷离校,马杰也于1947年上半年辞职。

1947年,马杰离校后中央技专教导主任赫颖举接任校长职务。此时学校师资奇缺,赫又在购置女儿山新校址时账目不清,引起学生罢课上告,掀起驱赫风潮。赫被迫于1948年离职。

1948年2月,赫颖举离职后,学校造纸科主任裴鸣光接任第七任校长。此时,已面临全国解放,国民政府忙于逃窜,置学校于不顾,学校经费拮据,拖欠教职工薪水,人心思散,学校濒临关闭之境地。

3.师资队伍

抗战时期延聘教师虽属不易,但是时值全国文化教育界人士云集西南之际,因此学校亦有较充足的师资来源。当时除固定在校的教职员以外,学校还能常常聘请到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师兼课。据1942年“曾任教职员简录”记载,学校初建仅4年,教师已达37名,其中留法的6名,留美的3名,留比利时的2名,留德国的1名,留学日本的11名,国内各院校毕业的14名。

教师职称分4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酬薪与其他大学相同。据1942年的统计:教授14名、副教授4名、讲师8名、助教8名。1946年的统计:教授19名、副教授11名、讲师6名、助教13名。

以上统计说明当时教师中资历高深者多,师资力量雄厚。1946年以后,外省籍教师纷纷回乡,加之延聘不力,不少课程、师资严重不足。

4.学生

中央技专创办之初,学生中流亡入川的青年占半数以上,据1942年的统计,当年在校生206人,外省学生114人。学生来源多为当时的小康之家,学习勤奋,生活简朴。流亡学生可以申请贷金,一般学生生活比较清苦。学生除上课实习外,还展开文体活动。学生办的壁报和刊物甚多,并兼办社会教育事业,有民众学校,校工训练班等。

学生中有学生自治会,还有各地同乡会已经各种文学的、专业的、或宗教的社团组织。

中央技专办学十载,毕业学生671名。其中:皮革科46名、化工科91名、农产制造科157名、造纸科104名、纺织科143名、蚕丝科130名。他们中不少人刻苦耐劳,重视实际,技能娴熟,毕业以后分别服务于工厂、机关、学校,颇受服务单位欢迎。

解放后,中央技专毕业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许多老校友担任各级各类领导职务和重要技术职务,其中不乏院士、博导、教授和总工程师等。由此说明,中央技专建立以来,坚持“手脑同时训练,理论与实践并重:制造与管理兼长,能令复能受命之技术人才”的教育宗旨,向社会运输工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效显著,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档案馆吴静)

关闭窗口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档案馆 技术支持 信息化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