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服务指南 | 国(境)外交流成果 | 国(境)外客座教授介绍 | 下载中心 | 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服务指南 
 国(境)外交流成果 
 国(境)外客座教授介绍 
 下载中心 
 学校首页 
访问考察
赴美国暑期交流心得---黄辛
2015-11-17 11:07  

访美暑期交流项目心得--Juniata College暑期交流项目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此次的访美教育交流项目,从前后19天的活动中,我们师生深入美国JC大学校园,了解美式大学教育方式,旁观了大学开学季的一系列活动及观摩教育现场模式。行程虽然短暂,但我仍然能够从学校参访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亲身体会的也许只是九牛一毛,然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些体验至今仍在脑海中激起一波又一波思考的浪潮,令我深受启发,收获之丰硕超乎预期。

此次参访的学校是位于宾西法利亚州的名叫Huntingdon的小镇上,110亩的主校园坐落在315亩贝克-亨利自然保护区中,此外,学校还有一个364英亩的环境研究基地,是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这在全美都是首屈一指的。JC创建于1876年,是一所独立的男女同校的文理学院。该学院可以提供各种一流的大学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能够颁发50多个专业的本科(文理学士)学位。JC学院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所培育出的校友遍及各个领域:William Phillips,美核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杰出贡献是激光冷却技术;Chuck Knox, 美前国家橄榄球联盟总教练,橄榄球五连胜教练。

在参访过程中,我们师生感受到的是热情的欢迎和被视为贵宾的礼遇,那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动。我们在引导下参观了校园,并走进教室,与国际学生一起聆听教授们带来的精彩教学,同其他国家学生进行introduction和in-bound activity,藉由这样的参访模式收获颇多,兹将所见所闻激起的涟漪供其分享:

1. 学生人数规模较小,促使教学品质较易提升---每班人数大概在10-20人左右,老师能有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让学生在每节课能有机会与老师接触,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2. 每学期开学初,老师贯彻严格的课堂纪律,课堂活动和期末考试要求,并让学生根据规章制度回答问题,确保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要求做到了解,使其能顺利拿到学分。

3. 校长,各管理部门老师会在开学初通过各项活动与新生达成一片,如:President’s picnic,既让新生对各领导、各部门职能有了解,又让学生感到学校待之亲切,学生和家长为之放心,愿意在此环境下静心读书。

4. 在各学院下,各级负责老师会为新生准备一些“break-ice activities”,以此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如国际部在开学初的一个月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破冰活动,如:in-bound activity, go shopping at Wal-Mart, have steak together……他们先是任意把不同国籍的学生分在不同组,每个组有一位高年级的学长成为组长,负责这一个月的各项活动。在这一个月中除了睡觉,其余时间组员都要活动一起,问题一起解决,玩耍一起进行。特别是in-bound activity, 大家为社区疏通河道,虽然是义务,但大家仍是干劲十足地顶着烈日工作着,同时社区也热心地为这些志愿者提供水和食物,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5. 学校营造一种“以校为荣”的自豪感。学校专门有“bookstore”,专门售卖各种印有学校logo或吉祥物的纪念品,如:U盘,T恤,帽子,茶杯,笔等等,让学生为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6. 教学即对话—一种真实的平等。走进美国课堂,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教师没有中国教师那样刻板而严肃的面孔,没有按自己预设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没有中国式的正襟危坐,课堂变成一种“围炉式”或“茶馆式”,严格地说,这并不是讲课,而是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一种真正的对话。它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与满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打断教师的课堂,而每一次被打断的教师总会停下来,耐心地给予指导或请其他学生为其解释。学生发言不用站起来,甚至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对话式”的课堂理论根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它认为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应始终以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支持学习的建构性、协调性和参与性。因而本身蕴含着教学民主的价值预设,并以发展学生的主体功能为旨归。在这种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没有任何距离的。

7. 在美国,所有的学科课堂几乎都不只是单纯的将学科知识,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所以在听课时,我们常常分不清老师在上什么课,是阅读、写作、社会还是科学?这样的课堂在时间上不是以45分钟为授课单位的,它甚至跨了两周的时间;在空间上,它把课堂从教室这个狭窄的空间一直延伸到家庭,甚至社会生活中。学生完成作业通过网上查询,深入现场采访新闻,到博物馆参观等方式获取信息,而不仅仅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需要付出很多,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和现成资料参考,他们需要绞尽脑汁、探索尝试、战胜难关。然而正是在完成这项宏大的“作业工程”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锻炼了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了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求学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求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就在这样的课堂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开掘出来。

其实,何止是学校,家庭,整个国家都是学生的生活大课堂。在美国,看到最多的是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地。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这些联邦政府投巨资修建的大型展馆,华盛顿的白宫、国会大厦、五角大楼、林肯纪念堂、航天馆、水族馆、农展馆等场馆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不少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开拓者艰辛的创业史。美国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但它们把每一个历史的足迹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变成学生教育甚至公民教育的课程资源。孩子走遍美国,也就了解了整个美国的历史。听房东说,她每学期都要带领她的学生参观几个博物馆,因为这是开拓学生视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途径。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注社会、了解历史、体验人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社会,敞开胸怀看世界。

事实上,美国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当我们为“考什么,教什么” ,把课程简化成了教材,进而把教材窄化成了要考试的知识时,美国的教师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堂外面那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在美国的课堂上到处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而陶行知先生在批判继承基础上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作”在中国的课堂上却难觅踪影。反观美国的课堂,我们还会仅仅为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吗?当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我们还会为培养几个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而骄傲吗?当我们的高考状元因“只会学习,别的什么也不会”而遭遇被美国八所大学拒收的尴尬时,我们又该如何审视我们的教学?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参访所获得的一些启示和灵感能与大家分享,并借此“抛砖引玉”,把美国一些利于大学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带回中国,带到我们的大学课堂,让我们的教师能从中受益,让我们的学生能摆脱传统的束缚,用热情,充满激情的干劲努力学习,为今后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黄辛

                                                         外语学院

                                                       2015年9月14日

关闭窗口
外事办 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