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部门简介 | 组织工作 | 干部工作 | 支部风采 | 党校工作 
 首页 
 机构设置 
 部门简介 
 组织工作 
 干部工作 
 支部风采 
 党校工作 
庆祝建党97周年专题:那些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纺专老师
2018-07-02 15:14 大学生记者团:刘国威 罗秀梅 杨丹 何晓琴 

责任与担当

——记我校赴色达年龙乡精准扶贫干部陈永平

 

陈永平,1997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担任我校学生校外实习工厂指导老师,后派往巴中二中支教并担任校长助理,历任我校服美系专职辅导员、教学秘书、学校建设处办公室秘书、纺织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办公室主任。

 

响应扶贫号召 深入藏区攻坚

 

2017年9月21日,陈永平前往色达县挂职党校副校长并负责我校对接色达县联络工作。家人们受其执着的决心感染,力挺他勇敢奔赴新的征程,为陈永平此行增添了许多温暖。初来色达县,陈永平就被当地的风景吸引,平地小丘泛着绿色的点缀,广阔的平原上长着茂密的庄稼,羊群漫步,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雪花。

放眼望去,远处的色达乡民早已热情地拥簇在一起迎接他的到来。乡民们衣着破旧朴素,黝黑的面庞、憨厚的笑容与充满期待的眼神让陈永平感到安心的同时,也深刻明白自己的责任,“人这一生能够在年富力强时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像色达平原一样,陈永平的心如同它的广阔,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早已是归属。

初到高海拔地区工作,陈永平经常出现严重缺氧与头痛恶心的症状,让他吃尽苦头。走路稍微快一点,就会心跳加剧胸闷难受,像在平原地区快速跑了3千米的状态。

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换来的是无比的快乐和幸福。面对困难,陈永平始终不忘共产人初心,始终保持一个纺专人的优良作风,牢记“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真心实意融乡民 脚踏实地促沟通

 

陈永平心知要想做好扶贫工作,需要融入到乡民之间。半年多来陈永平从高校转向扶贫攻坚,从成都平原到色达高原,为了尽快融入,他主要在三个方面格外用心:一是尊重当地干部群众、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工作方式;二是主动承担繁琐的基础工作,切实为当地干部群众做实事;三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帮忙不添乱,以真情真心坦诚以待、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陈永平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在一些具体工作联络、协调和组织中,他感到许多环节繁琐冗杂,也有个别工作人员办事懒散拖沓,导致工作难以延缓。陈永平耐心解决矛盾,慢慢改善了相关情况。

 

6

 

此外,语言不通也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开展工作时常常需要双语干部现场翻译。因此,陈永平在年龙乡的每一天,都不忘提高自己藏语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陈永平每天抽出空余时间请教双语干部学习当地语言。在藏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陈永平与藏民的交流渐渐方便了起来。他每天挨家探访慰问,虽口音稍显别扭,但其真诚的态度逐渐感化了每一个年龙乡民。就连放学归家的孩子们,在路上碰见他也会亲切地叫一声“平哥”。陈永平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真心相待快速地融入了这个年龙乡这个大家庭。

 

珍爱美丽乡土 憧憬振兴未来

 

扶贫的路上,陈永平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是全民脱贫致富的坚强后盾。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学校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由县下移推进到乡镇再到村,按照省委统一要求,由县下移推进到乡镇再到村,在色达县年龙乡,从抓紧党建促脱贫、产业脱贫、教育扶贫和群众工作四个方面发力,结合扶贫村实际,围绕村民要求,依托学校资源,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扶志”和“扶智”,为高原深度牧区年龙乡及日沙玛村的科学规划、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到这片土地仅有几月,但这个几个月来的每一天,无疑是陈永平人生中最难忘的光阴。同甘共苦的朝夕相处与尽心尽力的扶贫攻坚,让淳朴的乡民们感受温暖与前进的力量。在色达期间,父亲重病,他无暇回家照顾,直至今年6月21日,父亲病逝,他仍然战斗在扶贫一线。在深入藏区的扶贫路上,陈永平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更加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学会以真诚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电信学院 数媒171 刘国威)

 

 

 

扎根雪域高原 苦干不苦熬

——记我校赴色达县精准扶贫干部刘国柱

刘国柱,2006年在成都纺专电气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2012年在宜宾市江安县担任团县委副书记;2013年在成都纺专招生就业处就职;2016年在成都纺专后勤管理处担任办公室主任;2017年12月至今,在甘孜州色达县康勒乡任党委副书记。多次获得四川省“优秀辅导员”称号, 获2008年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定扶贫心做充分准备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发出的强大号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017年11月20日,是刘国柱人生中难忘的一天。经过几番内心挣扎,刘国柱决心紧跟党的号召,赴甘孜州色达县康勒乡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刘国柱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当亲人得知此事后,妻子满脸焦愁,儿子懵懵懂懂地低声祈求爸爸不要离开。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刘国柱劝慰他们:“色达县条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差,那里空气好,很美丽,是一个旅游胜地,所以还是不错的……”其实他自己很清楚,工作环境和气候条件远比他讲述的艰苦很多。感受到刘国柱执着的决心后,家人最终选择支持他的决定,成为他最温暖而坚定的精神后盾。

当刘国柱的申请获得学校党委和省委组织部批准后,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下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农村基层工作知之甚少的刘国柱,为了找到开展扶贫工作的思路,他查阅精准扶贫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观看《索玛花开》电视剧等方式寻求扶贫策略,积极联系企业为支持色达县康勒乡的发展预热,为做好扶贫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艰苦雪域击不垮扶贫心

 

12月22日早上9点,刘国柱告别了家人,带着忐忑的心情,开启了新的征途。经过14个小时、700余公里的车程后安全抵达目的地,当他踏入康勒乡这片高原土地时,平均3740米的海拔立即使他产生头胀耳鸣、小腿酸痛的高原反应。方圆几十里不见树木,只见枯黄的草苗,加之常降大雪,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地毯。空气稀薄,导致严重缺氧和头痛恶心,思维反应迟缓。

几天下来,强烈的紫外线在刘国柱的脸上种下了不少高原红斑点;当地昼夜温差极大,每早起床,他都会发现干燥的空气使他的鼻孔出现许多血丝,使嘴唇干裂导致身体极不舒适;饮食上不仅吃不上新鲜时蔬和肉食,藏餐的独特味道也使他很不习惯;因住的周转房没有卫生间,每次都需要“冲刺百米”跑到公厕;没有自来水,没有过滤条件,肉眼可见的大量矿物颗粒的井水都直接用来烧茶做饭。

恶劣的自然气候、贫瘠的环境和落后的生活水平让刘国柱产生了许多不适,但这并没有使他退缩。他坚定地说:“第一,我是真心想参加这个扶贫工作;第二,如果心里感到越害怕,就越没有勇气和动力,各方面反而会有非常大的副作用。”他相信心理上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问题都只有自己慢慢去克服,去学会适应。“我相信在乡政府工作的干部们都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工作得很好,那么我也一定能生存下来并把工作做好。”

 

稳扎后探索扶贫路线

 

每当刘国柱看到办公桌上厚厚的精准扶贫工作资料和办公室墙上“康勒乡2018、2019年脱贫攻坚年度计划”的海报的时候,他脑海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正是因为条件这么艰苦,我才更要努力帮助这些长久居住此地的藏民们脱贫致富。”当刘国柱的第一份脱贫攻坚数据梳理报表得到乡领导的认可,脱贫攻坚“大走访”问题梳理及报告得到县级帮扶工作组的肯定,两篇紧急的文字稿规规整整地变成红头文件,依法执政的乡级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推广,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政府工作成效得以实现后,他很欣慰地感受到了那一份份厚实的获得感,漂泊的这颗心开始稳稳地驻扎在色达县康勒乡。

 

 

从教师转变为扶贫干部,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基层政府的工作,了解我们人民的生活。对于持久性工作来说,首先是工作态度,不管是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上,如果这个岗位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去尽快适应它。其次,要努力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找准工作方向。从什么方面入手才能做好帮扶工作,才能让村民脱贫而更快走上致富路,这是刘国柱在刚到康勒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刘国柱对于扶贫工作的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是要深入了解群众,到村入户,了解实际情况;其次,是要多学习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文件精神,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导准则;第三,扶贫项目和惠民政策要提前谋划,落到实处;第四,是敢想敢做,主动作为。教育问题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当地牧民们基本不会汉语,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他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试着教村骨干、党员还有青年学习汉语,自己也加强藏语的学习。

 

“炽热心”融化“雪域贫”

 

脱贫大数据整理、档案归整、规范材料、制度建设、文化宣传、村骨干成员学习汉语等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些许成效,刘国柱逐渐树立起扶贫工作的信心和慢慢安定下来的决心。在与村干部走家串户,和村民的交谈中,刘国柱真切地感到这些朴实的村民们不仅非常热情,还有他们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未来有着强烈渴望。

刘国柱说:“能在异乡坚持下来,我要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家人、同事和领导。孩子每晚在电话那头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万分幸福;爸妈、妻子那句坚定的‘没事,一切都好!’让我倍感贴心;同事、领导关切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温暖。”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陆续展开,在繁华与贫瘠之间,刘国柱选择后者,带着帮助群众脱贫梦想和使命,他从成都平原扎根遥远高原,与贫困群众心手相牵,共同战斗。他用真情让爱心的火炬在康勒乡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善良、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世代生活在康勒乡这片乡土淳朴、祥和静谧的土地上,他们渴望脱贫,渴望实现小康的生活。像刘国柱一样一批又一批的扶贫干部们深深扎根在祖国各地的群山之中,为大山人民的幸福生活奔走、奋斗,以赤子之心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服装学院 服普172罗秀梅)

 

 

“吵”为民 亦为情

——记我校赴武胜县万隆镇大娅村精准扶贫干部鲜金宏

鲜金宏,曾担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学院办公室主任,现任武胜县万隆镇大娅村第一书记。曾获学校年度“优秀工作者”、2014年老挝琅南塔省优秀教师、2016年四川省高职高专技能大赛园林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不惧困苦 日夜兼程

 

鲜金宏从教13年,在成都纺专担任老挝留学生辅导员时,一直是老挝留学生心中的“中国爸爸”。

2017年10月12日,是鲜金宏工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学校党委决议,选派鲜金宏老师到武胜参加精准扶贫工作。在面临事业和生活的重要选择时,究竟是继续从事自己熟悉而又热爱的教师职业,还是带着学校的期望勇于探索未知领域,鲜金宏经过慎重的思考后选择了后者。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一直默默陪伴着他的家人时,得到的是支持和鼓励。家人一如既往的支持,使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同时激发了前进的动力。于是他告别了校园,向东奔赴近300公里的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担起了大垭村“第一书记”的重任。

 

 

让一个从未接触过扶贫工作的人到基层、到农村干实事,体现了学校对鲜金宏的充分信任。为此,他倍感珍惜,铆足干劲,日夜兼程,丝毫不敢停息。

初到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大垭村,鲜金宏感受到当地环境的艰苦,跟着当地的村民一起喝泥味水、住透风房、吃百家饭。随着一天天实地的考察,他更深刻意识到村民生活的艰苦,看到当地百姓为了生活早起晚归,劳碌奔波,看着那里的孩子们有着超越实际年龄,如成人一般一张张疲惫不堪、布满皱纹的脸,他暗暗地立誓,要努力帮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理不辩不清、事不吵不明”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斥着荆棘。

扶贫工作刚开始,鲜金宏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如何尽快完成由“一线教师”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是他首要面对的难题。陌生艰苦的环境、文化差异、工作角色的变化,都让他感到心焦、不安,找不到方向。但鲜金宏并不气馁,他虚心向前辈请教学习,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解相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理不辩不清,事不吵不明”,“吵架”便是他在街子镇青龙湾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统一村民思想、凝聚力量、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方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后,他发现许多时候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效果很不明显。于是他便尝试着据理力争,有意地与他们“吵架”。通过争执和辩论,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员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短短的半年里,他与村里的许多人都吵过“架”,对要求合理正当、情绪激动不满的群众,他通过“吵架”来摸实情、听心声,排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提不合理要求、无理取闹的人,他就用“吵架”严肃地拒绝和纠正。许多的误会、谣言就是在这样的辩论、争执中得到了澄清和化解,事情的原由“吵”清楚了,来访群众的情绪“吵”舒畅了,说服解释工作就容易多了。

在这里,鲜金宏的“吵”是用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种工作艺术。

 

“有意而为能放能收”是“吵架”的诀窍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虽然合理的“吵架”能够更简单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部分工作,但其实吵架也需要许多诀窍。“吵”绝不仅仅是不经大脑的骂街,而是要做到“有意而为,能收能放”。

村里计划修建的文化广场选址定在老谭家的油菜花地,在征地过程中与老谭发生了争执。鲜金宏便与他“吵”了起来,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两天后,鲜金宏单独到老谭家串门,心平气和地劝慰老谭,“修建文化广场是造福全村老百姓的一件大事。今年全村要脱贫摘帽,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那么精神上是不是也要脱贫呢?” 鲜金宏感同身受地引导作为老党员的老谭给全村的老百姓起先锋带头作用,也保证村支“两委”的干部会按照政策法规补偿土地款项,尽快完成文化广场的建设。

在经过推心置腹地谈话后,老谭终于同意了。文化广场顺利开工后,老谭还收割了地里未熟的油菜籽。“没有不讲理的群众,只有不到位的工作”这是鲜金宏在“吵架”中体会到的真切感受。

 

以身作则严律己 改善民生惠群众

 

在脱贫的建设中,不仅要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还要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一个好的环境才能营造好的生活氛围,只有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彻底地改变,才是脱贫真正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好村”建设“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但是,在村里,鸡、鸭、鹅等家禽散养到自家的院坝里是当地村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满院的粪便既不美观也不卫生。鲜金宏以身作则,为改善民生踏出第一步。每次到农户家串门,看到有家禽粪便的地方,他都会拿着扫帚亲自打扫。村民最初都只是围观着看热闹,但长此以往,村民便已经主动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院坝。

如今,很多村民遇到鲜金宏都会热情激动地邀请他随时到家中检查,“保证家里院坝都是干净的。”听着村民朴实的话语,他打心底高兴,感觉以往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委屈都无足轻重了。他坚信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你真心努力付出了,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群众也必定理解支持你”。

 

集“团结”之力 共建美好乡村

 

吵为民,亦为情。以巧妙的“吵架”为人民谋求最大的福利。“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干部们合理有效的指导,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鲜金宏在扶贫工作中一直讲话办事出于公心,始终坚持对事不对人、帮理不帮亲、不怕得罪人的原则。他注重调研走访,对所有矛盾问题、历史缘由和人际关系都摸排清楚。大山深处的扶贫工作使他受益良多,特别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和包容。他相信,只要以深深扎根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吵架”为出发点,“吵”出来的结果就一定是群众满意的结果。

于当地百姓而言,通过“吵架”使他们深入地了解了鲜金宏的为人,明白领导干部们真心实意从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吵”不散的真切情谊,增强了干部与百姓的心理共情,促进彼此团结一心,在脱贫攻坚路上,齐发奋进,共建美丽、和谐、富裕乡村。(建筑学院 空调171杨丹)

 

 

与高原的邂逅

——记我校赴阿坝州黑水县精准扶贫干部干洪仲

 

干洪仲,于2006到纺专工作,主要负责学校后勤部工作以及校史馆的维护修缮工作;2007年到我校建筑学院做兼职教师;2008年学校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教育厅后勤协会颁发的全省高校系统后勤工作2014-2016年度奖项;2018年3月赴阿坝州黑水县进行扶贫工作

 

不忘党员初心 勇于接受挑战

 

面对是否加入扶贫队伍,是否勇于接受人生的挑战,干洪仲内心矛盾重重,家人的鼓励和作为党员干部的先锋力量最终激励他选择了踏上征程。

黑水县处于横断山脉北部,在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交汇处,地势差异明显,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山上长满了野生沙棘树。当地畜牧业发展困难,气候不好时一年一季的农作物都难以成熟。高原和平原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空气稀薄紫外线强,连基本洗漱都很困难。“人有时候总要做出一些选择,面临一些挑战,恶劣的环境更能练就一个人的意志,总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噻!”他这样说服自己。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理应为国家的脱贫攻坚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为贫困区人民做一些事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干洪仲老师,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扶贫一线的山区为乡民谋福利,扶贫更“扶智”。干洪仲说,我国在2020年前计划贫困人口率降到3%以下,而黑水县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地区,如此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任务更加坚定了他扎根黑水县、努力助脱贫的决心。

 

致力脱贫工作 用心解决难题

 

在海拔2700米的山上有个“西市窝村”,居住着160户村民,该村位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区域。居住在山上的村民比较分散,供电供水都很困难,维修水电更是麻烦,不便于管理。因此当地政府考虑投资4000余万把整个村子搬迁到海拔较低且安全的河坝集中进行“统规自建”,即按统一外观修建住房。这个计划去年就被提出,但是由于设计图存在瑕疵,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村民的支持。

干洪仲说,黑水县大部分乡民比较友好,对于国家的扶贫政策都积极配合,但存在极少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不太能理解国家政策,有些抵触情绪,这个计划就被搁置了。

 

 

 

 

今年3月,干洪仲来到这里后,他着手准备拿下这块烫手的山芋。他一遍遍地设计并修改图纸,坚信“扶贫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工程专业毕业的他有时会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但是村民知识水平较低,年龄较大,不易理解专业上的表述。他花费大量时间每天行走在村落间,挨家挨户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村民的想法,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村民的需求。

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后,重头戏便是160户村民抽签选取宅基地。工作人员准备的随机抽签方法却被有些人说成与某些干部暗通款曲,拿了别人的好处,村民们对抽签结果并不满意,这已经是第二次抽签会闹得不欢而散。

在汲取前两次失败经验后,第三次抽宅基地大会于4月3号举行。当地司法局的公证处人员被邀请来全程和干部一起公平、公正、公开地见证抽签,给每户分发宅基地抽签证书,要求任何人不得强迫村民改动宅基地位置。这次的结果令乡民十分满意,抽签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唱起了当地山歌以庆祝成功。

这块难啃的骨头顺利啃下,也是扶贫的第一个阶段性胜利,为干洪仲以后的工作创下了良好的开端。

 

坚守扶贫一线 始终砥砺前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干洪仲离开家人和以往熟悉的生活圈子,只身来到偏远的高原藏区。偶尔和家里人视频通话也是报喜不报忧,匆匆打完电话转身又投入工作。独在异乡的孤独和扶贫工作的困难使他的内心难免会感到彷徨与无助。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干洪仲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他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献爱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干洪仲是学校众多扶贫干部之一,正是因为他们不曾放弃,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扶贫一线,带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怀揣着学校对精准扶贫的坚定支持和强大后盾,在扶贫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不负众望为脱贫做出贡献!(外语学院 旅英171何晓琴)






 

 

关闭窗口
党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中心